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引用本文: 许龙,黄宣东,谭发,郭超,王超,洪淳. 2023. 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评价[J]. 矿产勘查,14(12):2542-2554.

Citation: Xu Long,Huang Xuandong,Tan Fa,Guo Chao,Wang Chao,Hong Chun. 2023.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the proposed Nanling National Park[J]. Mineral Exploration,14(12):2542-2554.

作者简介:

许龙,男,1986年生,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及水工环地质工作;E-mail:13925070881@163.com。

中图分类号:P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01(2023)12-2542-13

DOI:10.20008/j.kckc.202312023

参考文献
曹晓娟, 董颖 . 2010. 广东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特征[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1(2): 125‒128.
参考文献
陈鑫, 郭钰颖. 2019. 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与评价[J]. 矿产勘查, 10(3): 695‒699.
参考文献
成世才, 刘咏明, 金兴 . 2021.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J]. 矿产勘查, 12(9): 2001‒2008.
参考文献
郭超, 黄嘉慧, 庞立阳 . 2022. 广东大峡谷及其邻区砂岩峰林地貌特征与成因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9): 75‒77.
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 关于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4): 52‒56.
参考文献
国土资源部 . 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参考文献
胡昆, 李宏卫, 黄孝波, 李媛, 张健. 2022. 广东大峡谷地质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J]. 华南地质, 38(4): 638‒648.
参考文献
黄宣东, 许龙, 蒋成豹, 潘赣明. 2023. 南岭: 中国南方地质博物馆 [J]. 森林与人类, (7): 30‒39.
参考文献
李志华, 杨圣坤, 胡海博, 董卫宏, 董志华. 2022. 天津市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分级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9(4): 190 ‒197.
参考文献
马丽艳, 付建明, 卢友月, 秦拯纬, 陈希清. 2018. 南岭成矿带地质遗迹——国家地质公园[J]. 华南地质与矿产, 34(3): 253 ‒256.
参考文献
申开洪, 任利平, 吕国娟, 董卫东, 朱云峰, 彭江涛. 2022. 河南申家沟岩画谷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J]. 矿产勘查, 13(10): 1568‒1575.
参考文献
舒良树 . 2012.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 地质通报, 31(7): 1035‒1053.
参考文献
王重歌, 李俊磊, 张绪教, 袁晓宁, 张向格, 王一凡, 王凯雅, 刘心兰, 饶昊舒, 刘江, 侯恩刚 . 2023. 拟建的青海化隆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评价[J]. 现代地质, 37(2): 512‒528.
参考文献
王璐琳, 朱青峰. 2023. 内蒙古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学意义[J]. 现代地质, 37(4): 1075‒1088.
参考文献
张驰, 张宏锋, 吴锦泽 . 2023. 南岭国家公园生态游憩资源承载力评价[J]. 环境生态学, 5(11): 53‒56, 66.
参考文献
张国庆, 田明中, 刘斯文, 耿玉环, 郭婧. 2009.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以及评价方法[J]. 山地学报, 27(3): 361‒366.
参考文献
张金泉 . 2017.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地质遗迹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质遗迹进行科学分类和特征描述是合理利用、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与基础。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本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基于对南岭及周边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成果的整合梳理,在对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开展地质遗迹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2大类、7类和14亚类。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公园的地质遗迹特征,运用对比分析,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砂岩地貌景观、峡谷地貌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南岭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游憩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Abstract

    Geologic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oheritage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geoheritage. Since the proposed Nanling National Park has not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survey of geological relic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resource background and lack of overall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and sorting of the latest data of the geological relics survey of Nanling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geological surveys, the geological relics are classified into 2 categories,7 categories and 14 subcategories of basic geology and geomorphic landscap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ation for the Survey of Geological Remains" (DZ/T 0303-2017)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relics survey of the proposed Nanling National Park. The features of the park's geological remains we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scal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etc.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appli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granite geomorphic landscape,sandstone geomorphic landscape and canyon geomorphic landscape,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recreation in the Nanling National Park.

    关键词

    地质遗迹南岭国家公园特征评价

  • 0 引言

  • 南岭是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马丽艳等,2018),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框架“两屏三带”中“南方丘陵山地带”的主体,亦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南岭地区地层发育较全、岩浆活动强烈且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南岭地区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地质遗迹资源。拟建的南岭国家公园地处南岭核心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37'16.55″~113°46',北纬 24°22'30.52″~25°02'。公园整合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阳山国家地质公园、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等 14 处自然保护地(张驰等,2023),横跨韶关、清远两市 7 县,总面积近 2000 km2,集花岗岩地貌、砂岩地貌、岩溶地貌等地貌景观于一体。早期随着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不少学者开展了地质遗迹的研究工作。曹晓娟和董颖(2010)介绍了广东阳山第一峰花岗岩地貌特征,认为花岗岩地貌是广东省花岗岩地貌的典型代表;张金泉(2017)开展了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介绍了石门台地质构造及其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近年来,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不断涌现。李宏卫等(2015)完成了华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 (广东),调查了南岭国家公园的重要地质遗迹,将乳源大峡谷、阳山广东第一峰花岗岩地貌评为国家级地质遗迹,潭岭保耳垌多期花岗岩剖面、天井山豹纹石花岗岩地貌等评为省级地质遗迹;郭超等 (2022)介绍了广东大峡谷及其邻区分布的华南地区出露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石英砂岩地貌,分析了砂岩峰林地貌特征及其景观成因,认为南岭国家公园内砂岩峰林地貌由青年期向壮年期过渡;胡昆等(2022)介绍了广东大峡谷地质景观特征,探讨了大峡谷景观形成机制,提出了广东大峡谷构造-地貌演化模式;黄宣东等(2023)分别对公园内花岗岩地貌、砂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峡谷地貌、水体景观等地质遗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 地质遗迹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珍贵和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人们认识理解自然、追索地球演化过程的重要证据(王重歌等,2023)。地质遗迹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质遗迹进行科学分类和特征描述是合理利用、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与基础(李志华等, 2022王璐琳和朱青峰,2023)。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者海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本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目前南岭国家公园正在建设,基于对南岭及周边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成果的整合梳理,本次开展了南岭国家公园典型地质遗迹调查研究,采用高清卫星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无人机调查、三维倾斜摄影建模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全面摸清了地质遗迹资源本底,概述了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

  • 1 区域地质背景

  • 南岭地区处于欧亚板块、特提斯板块以及滨太平洋板块接合部位,历经约 6 亿年的地质演替。南岭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内出露地层类型丰富,由老到新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古近系、第四系等(邓中林等,2009)。泥盆系(D)在区内广泛出露,岩性以砾岩、石英砂岩、泥质页岩、粉砂岩、隐晶质灰岩及白云岩、砂岩为主,其中杨溪组(D2y)、老虎头组(D2l)在英德石门台、乳源大峡谷大面积出露,露头较好,抗风化力强,地貌上往往出露于高山脊之上,形成峭陡山棱,陡崖笔直的耸立岩石群,地貌发育独特,是区内发育地质遗迹的主要地层。

  • 南岭地区经历了多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各主要构造期均伴有规模不等的岩浆侵入活动(舒良树, 2012),在区内形成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大小不一的侵入体。从分布面积和规模上来看,侵入岩主要以燕山期为主。岩性主要为中酸性花岗岩,在风化作用下花岗岩体产生球状风化和层状剥蚀形成南岭地区典型花岗岩地貌景观。岩体内节理十分发育,导致发生强烈的差异风化和侵蚀作用,构成奇特壮观的花岗岩峰林、柱林地貌景观,如广东第一峰等。

  • 2 地质遗迹类型

  • 南岭国家公园位于粤北南岭山脉的中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保存了较完整的实物记录,形成了众多的典型地层剖面、构造剖面、地貌景观等地质遗迹(黄宣东等,2023),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国土资源部,2017)的最新分类可将研究区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大类、地貌景观 2大类 7类 14亚类 113处地质遗迹景观。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分类见表1,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见图1。

  • 表1 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类

  • 图1 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

  • 3 主要地质遗迹特征

  • 3.1 典型构造剖面

  • 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位于粤北南岭山脉中段,此区域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且喜马拉雅期主要表现为断块活动及间歇式上升,在泥盆系中形成并保存了特征典型的断层、褶皱、韧性剪切带,可作为科研和科普教育资源。如西坑水库韧性剪切带发育于泥盆系老虎头组(D2l)中,该地层受构造作用控制(图2),处于黄思脑穹隆构造区域,规模中等、特征典型。将军潭褶皱发育于泥盆系老虎头组 (D2l),褶皱位于大布夷平面北侧沟谷中,对研究大布夷平面成因及时间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图3)。

  • 图2 西坑水库韧性剪切带

  • 3.2 砂岩地貌景观

  • 砂岩地貌在区内广泛分布,出露岩性以灰白色石英砂岩为主,面积达 700 km2 以上,横跨英德、曲江、乳源3县,分布面积和规模在广东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图4)。砂岩地层出露为泥盆系桂头群老虎头组和杨溪组石英砂岩,岩石质地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强,且地层呈近水平分布,整体性好,山地峰顶和脊线起伏都较和缓,甚至出现单斜山特殊地貌。在地壳抬升和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高角度大节理裂隙,在流水侵蚀下易发生侧向崩塌,形成了大量的砂岩峰林等岩石景观,集雄险奇峻于一体。典型砂岩地貌从东到西主要分布于茶岩顶(图5,图6)、木垄顶、船底顶、石门台、蕉窝顶、阎罗头、深坑山(图7)一带。这些砂岩绝壁、石柱、石林和峡谷高达100~500 m,宽1~10 km,多为顶平坡陡,峰林石柱雄踞于千米山峰或峡谷中,壁立千仞,山高谷深,怪石嶙峋,谷深坡陡多瀑布,在广东省乃至国内少见。

  • 图3 将军潭褶皱

  • 图4 拟建南岭国家公园砂岩地貌分布图

  • 3.3 花岗岩地貌景观

  • 花岗岩在公园内大面积出露,发育于侏罗纪和白垩纪岩体中,岩性主要为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形成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资源主要为山峰、峡谷、豹纹石、象形山石、风动石、石柱等。区内千米以上花岗岩山峰密集,25 座海拔 1500 m 以上的花岗岩高山形成了“广东屋脊”。其中,海拔 1902 m 的石坑崆是广东第一峰,海拔 1888 m的石韭岭是广东第二峰。这些高耸的群峰分布错落有致,山顶多呈浑圆状,地形复杂多变,是华南最雄伟的山峰群之一,也是登高远眺、观赏日出日落、云海云瀑绝佳地。公园西部的东岳山一带,因花岗岩体呈巨大基岩产出,受水平节理和多组垂直节理控制,在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壮观的石柱、石峰景观,其顶上多残留石蛋、风动石。这些石柱和石峰形态各异,如棒、如塔、如钟、如堡、如丘,垒于其上的风动石岌岌可危,蔚为壮观(图8)。

  • 图5 茶岩顶砂岩峰林地貌

  • 图6 茶岩顶砂岩峰林地貌剖面图

  • 图7 深坑山砂岩峰林地貌

  • 图8 东岳奇峰花岗岩地貌

  • 天井山豹纹石花岗岩地貌于花岗岩地貌中比较罕见,因在峡谷河床中被流水侵蚀而出露。豹纹石主要来源于地下岩浆的侵入,当灼热的岩浆从地底上涌时,其“势能”随着距离岩浆喷发源头的长度增加而减弱。当岩浆奔涌到近地表的岩体边缘时,滚烫的岩浆将落入其中的岩体慢慢熔化。但岩浆还未能完全吞噬到口的石块,其“体温”已经急剧下降。岩浆冷却后就形成了这些被地学界中称为“捕虏体”的“残羹剩饭”。而这些离开了母体的花岗岩,经历了上百万年的风化侵蚀后,其“肌肤”上就留下了这些美丽的花纹,如同豹纹而得名豹纹石(图9)。

  • 图9 天井山豹纹石花岗岩地貌

  • 3.4 岩溶地貌景观

  • 公园的岩溶地貌主要发育于泥盆系和石炭系中,岩性主要为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等,但分布面积较小,呈南北条带状,且多与花岗岩和泥盆系砂岩接触,岩溶地貌景观零星发育,仅出露少量的溶洞及钙华、孤峰及峰丛和天生桥等,分布于罗坑、大潭河、南水水库及公园周边,比较有名的是仙门奇观天生桥、罗坑大岩洞、乳源通天箩天坑岩溶地貌等。

  • 仙门奇观天生桥景观,岩性为石炭系石磴子组 (C1s)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天生桥高约 150 m,宽约 53 m,长约 156 m,下部桥洞高约 90 m,横跨仙人峡。其侧壁陡峻,基岩出露明显,表面发育钟乳石等钙华景观。“桥”上植被茂密,已建有西京古道从桥上通过(图10)。此段峡谷早期为暗河溶洞,在侵蚀、溶蚀、断裂节理、风化作用下暗河顶部岩石逐渐塌陷和崩塌,并逐渐溯源塌陷形成天坑后演化为天生桥。该天生桥对区域喀斯特地貌演化、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图11)。

  • 罗坑大岩洞发育于泥盆系天子岭组(D3t)灰岩中,溶洞发育少量钙华,有如酒杯的钟乳石,挂于洞壁的中型石幔,圆形、椭圆形的天涡,短粗柱状的石柱、石笋,片状水流形成的石旗,面状水流形成的边石坝梯田等。洞内代表性钙华景点有五彩石笋、酒杯钟乳石、金黄石幔、圆盘梯田、葫芦石笋和千丘田等(图12)。

  • 乳源通天箩天坑岩溶地貌发育于石炭系石蹬子组,是一个陷入地中达 95 m 深的大型垂直阱洞,阱口直径 73 m,阱底最大直径 140 m,阱壁陡峭,口小肚大,形态酷似一个倒伏的米箩,故名“通天箩”。这是极为罕见的下降洞,在广东是独一无二的 (图13)。

  • 图10 仙门奇观天生桥及西京古道

  • 图11 仙门奇观天生桥

  • 图12 罗坑大岩洞溶洞景观分布图

  • 图13 乳源通天箩天坑岩溶地貌

  • 3.5 峡谷地貌景观

  • 区域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有多次间歇性抬升,导致岩石较破碎,节理十分发育。因位于亚热带与热带结合部,其植被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流水下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了大量长度较短、高差较大的峡谷,其类型多为嶂谷、一线天、深V型谷等。乳源大峡谷发育于泥盆系老虎头组(D2l),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最独特的峡谷地貌之一,其北起南岭山系东端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终至英德市石牯塘镇,自北向南呈“Z”字形延伸,长约15 km,深约 300 m,地形切割强烈,属典型的“V”型谷,谷底最窄处仅数米宽。峡谷内发育了砂岩石柱、壶穴、瀑布、水潭、夷平面、峡谷、嶂谷等地质遗迹景观,已开发为乳源大峡谷度假区,是广东省大热门旅游景点之一(图14)。

  • 图14 乳源大峡谷

  • 3.6 水体景观

  • 公园地形地貌复杂,谷深坡陡,且新构造运动强烈,水资源丰富,植被茂密,形成了众多河流,因无污染,其水质总体较好,形成的水体地貌景观类型主要有风景河段、河曲、瀑布、潭池、壶穴、水库及岛屿、湿地、泉等,主要分布于各峡谷中,其中潭池、水库、瀑布数量众多,且聚集成群状分布,单体规模较大,品质较高。主要的水体景观有乳源大峡谷腾龙瀑布、南水壶穴群、南水湖、南岭亲水谷瀑潭群、罗坑水库、锦潭水库、潭岭水库等。水体景观与地貌景观构成了青山绿水、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观,是拟建南岭国家公园生态游憩的最佳场所(图15,图16)。

  • 4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

  •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是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张国庆等,2009)。本次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国土资源部,2017),对地质遗迹进行了专家鉴评和对比研究。

  • 图15 乳源大峡谷腾龙瀑布

  • 图16 南水湖

  • 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为基础地质类地质遗迹大类、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大类 2 大类 7 类 14 亚类,共计 113 处地质遗迹景观,保存完好。从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评价,包括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保存现状、可保护性、美观赏性6个方面进行了单因素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

  • 4.1 科学性

  • 公园内发育了保存完整的典型夷平面和构造地貌,是研究粤北地区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地貌演变的天然实验室,同时可将其作为古气候变化反演、夷平面发育模式及夷平面对比研究的不可多得的标准地区。

  • 区内发育的砂岩峰林地貌分布面积达140 km2,因下伏基岩不同,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以嶂谷、深 V 型谷、方山等地貌为主的乳源大峡谷—阎罗头— 十二旗砂岩峰林地貌,一种以V型谷、绝壁等地貌为主的石门台-茶岩顶砂岩峰林地貌,它们分别代表着砂岩峰林地貌(张家界地貌)演化的青年期和壮年早期,且还将继续发展演化。该地区砂岩峰林地貌(张家界地貌)对于研究南岭地区古沉积环境、岩浆活动、新构造运动、地貌演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对全国建立砂岩峰林地貌(张家界地貌)研究体系、演化阶段划分、演化规律、成因机制分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堪称砂岩峰林地貌形成演化研究的天然博物馆。

  • 区内花岗岩地貌形态以馒头状、丘状山峰为主,发育了石蛋、风动石、象形石、豹纹石等微地貌特征,对于研究大东山复式岩体形成、岩浆多期活动、侵位机制、部分熔融和同化混染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了解华南板块内造山运动、华南花岗岩地貌形成时间、成因机制和演化规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4.2 稀有性

  • 区内泥盆系杨溪组和老虎头组出露一套厚度大于 1000 m 的石英砂岩地层,且倾角近水平,此套岩石质地坚硬、板性好、抗风化能力强、整体性好,位于剥蚀夷平面顶部,在地壳抬升、流水下蚀、溯源侵蚀的作用下,形成深切峡谷和裂谷,绝壁在节理切割崩塌下逐渐演化为城堡状方山、塔状石峰、石柱、残峰、残柱、峰丛等,进一步演化为嶂谷、峡谷。砂岩峰林地貌在规模和观赏性方面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均少有,可以与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广西大瑶山砂岩峰林地貌共同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研究体系,是砂岩峰林地貌青年期和壮年早期典型代表地,在全国砂岩地貌研究具有对比意义。

  • 广东大峡谷如斧劈般裂开,像一道大地伤痕,不管在形态还是规模于华南地区都是十分罕见,是峡谷地貌演变、新构造运动研究的极佳对象。

  • 表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 注:本表仅列出50处主要地质遗迹。

  • 4.3 观赏性

  • 公园内不仅有广东省分布面积最大的砂岩峰林地貌,还是全省千米以上花岗岩山峰最集中的地区,天生桥、溶洞等岩溶地貌也在省内极具代表性,广东大峡谷被誉为“广东最美丽的峡谷”。

  • 砂岩峰林层层叠叠,高大直立的白色绝壁巍峨壮观,人处其中如临深渊;直插云霄的石柱、峰柱、峰林棱角分明,十分险峻,宛如撑天的巨柱;还有形态各异、圆润光滑的花岗岩地貌;一落千丈、气势宏大的瀑布;波涛汹涌、群岛林立的湖泊;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壶穴;整整齐齐、线型排列的峰丛;宛如挂于天空的天生桥;碧水清澈的潭池群等。体现了线型美、自然美、颜色美、造型美、原始美、野趣美,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价值、保护价值、观赏价值、美学价值,是进行第四纪地貌学、地质学、构造学、岩石学、美学、摄影等多学科研究、科普教学的理想场所,是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览胜、徒步探险的最佳去处。

  • 这些独具特色的砂岩地貌、花岗岩地貌、岩溶地貌、峡谷地貌、湖泊、瀑布,加上亚热带地区丰富多彩的植被资源,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具有非同寻常和震撼人心的自然美。

  • 5 结论

  • 本文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 2 大类、7 类和 14 亚类。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公园的地质遗迹特征,运用对比分析,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砂岩地貌景观、峡谷地貌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

  • (1)公园南部分布了广东省内面积最大最集中的砂岩地层,泥盆系石英砂岩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岩层平缓,在构造作用和外力侵蚀剥蚀下,形成区内陡峭山峰、峡谷等典型砂岩地貌景观。砂岩地貌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 (2)区域内大东山花岗岩岩体分布范围广,形成了陡峭高峻的山地地形,发育了馒头状型花岗岩地貌,是华南花岗岩地貌典型代表之一。

  • (3)公园内南岭多次间歇性的构造抬升运动形成的夷平面地质遗迹,对研究华南地区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 (4)区域内喀斯特地貌发育了峰丛、天生桥等地貌景观,规模、形态都是省内少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 (5)南岭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发育了大量的瀑布、潭池、河流、湖泊等水体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生态游憩的重要资源。

  • 综上所述,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这些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不仅对地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当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

  • 注释

  • ① 李宏卫,林小明,郑志敏,黄海华 .2015. 华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广东)成果报告[R]. 广州:广东省地质调查院,25‒148.

  • ② 邓中林,廖示庭,刘辉东 .2009.1∶25万韶关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广州:广东省地质调查院,43‒101.

  • 参考文献

    • 曹晓娟, 董颖 . 2010. 广东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特征[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1(2): 125‒128.

    • 陈鑫, 郭钰颖. 2019. 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与评价[J]. 矿产勘查, 10(3): 695‒699.

    • 成世才, 刘咏明, 金兴 . 2021.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J]. 矿产勘查, 12(9): 2001‒2008.

    • 郭超, 黄嘉慧, 庞立阳 . 2022. 广东大峡谷及其邻区砂岩峰林地貌特征与成因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9): 75‒77.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 关于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4): 52‒56.

    • 国土资源部 . 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胡昆, 李宏卫, 黄孝波, 李媛, 张健. 2022. 广东大峡谷地质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J]. 华南地质, 38(4): 638‒648.

    • 黄宣东, 许龙, 蒋成豹, 潘赣明. 2023. 南岭: 中国南方地质博物馆 [J]. 森林与人类, (7): 30‒39.

    • 李志华, 杨圣坤, 胡海博, 董卫宏, 董志华. 2022. 天津市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分级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9(4): 190 ‒197.

    • 马丽艳, 付建明, 卢友月, 秦拯纬, 陈希清. 2018. 南岭成矿带地质遗迹——国家地质公园[J]. 华南地质与矿产, 34(3): 253 ‒256.

    • 申开洪, 任利平, 吕国娟, 董卫东, 朱云峰, 彭江涛. 2022. 河南申家沟岩画谷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J]. 矿产勘查, 13(10): 1568‒1575.

    • 舒良树 . 2012.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 地质通报, 31(7): 1035‒1053.

    • 王重歌, 李俊磊, 张绪教, 袁晓宁, 张向格, 王一凡, 王凯雅, 刘心兰, 饶昊舒, 刘江, 侯恩刚 . 2023. 拟建的青海化隆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评价[J]. 现代地质, 37(2): 512‒528.

    • 王璐琳, 朱青峰. 2023. 内蒙古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学意义[J]. 现代地质, 37(4): 1075‒1088.

    • 张驰, 张宏锋, 吴锦泽 . 2023. 南岭国家公园生态游憩资源承载力评价[J]. 环境生态学, 5(11): 53‒56, 66.

    • 张国庆, 田明中, 刘斯文, 耿玉环, 郭婧. 2009.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以及评价方法[J]. 山地学报, 27(3): 361‒366.

    • 张金泉 . 2017.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图1 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
图2 西坑水库韧性剪切带
图3 将军潭褶皱
图4 拟建南岭国家公园砂岩地貌分布图
图5 茶岩顶砂岩峰林地貌
图6 茶岩顶砂岩峰林地貌剖面图
图7 深坑山砂岩峰林地貌
图8 东岳奇峰花岗岩地貌
图9 天井山豹纹石花岗岩地貌
图10 仙门奇观天生桥及西京古道
图11 仙门奇观天生桥
图12 罗坑大岩洞溶洞景观分布图
图13 乳源通天箩天坑岩溶地貌
图14 乳源大峡谷
图15 乳源大峡谷腾龙瀑布
图16 南水湖
表1 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类
表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相似文献

  • 参考文献

    • 曹晓娟, 董颖 . 2010. 广东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特征[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1(2): 125‒128.

    • 陈鑫, 郭钰颖. 2019. 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与评价[J]. 矿产勘查, 10(3): 695‒699.

    • 成世才, 刘咏明, 金兴 . 2021.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J]. 矿产勘查, 12(9): 2001‒2008.

    • 郭超, 黄嘉慧, 庞立阳 . 2022. 广东大峡谷及其邻区砂岩峰林地貌特征与成因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9): 75‒77.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 关于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4): 52‒56.

    • 国土资源部 . 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胡昆, 李宏卫, 黄孝波, 李媛, 张健. 2022. 广东大峡谷地质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J]. 华南地质, 38(4): 638‒648.

    • 黄宣东, 许龙, 蒋成豹, 潘赣明. 2023. 南岭: 中国南方地质博物馆 [J]. 森林与人类, (7): 30‒39.

    • 李志华, 杨圣坤, 胡海博, 董卫宏, 董志华. 2022. 天津市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分级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9(4): 190 ‒197.

    • 马丽艳, 付建明, 卢友月, 秦拯纬, 陈希清. 2018. 南岭成矿带地质遗迹——国家地质公园[J]. 华南地质与矿产, 34(3): 253 ‒256.

    • 申开洪, 任利平, 吕国娟, 董卫东, 朱云峰, 彭江涛. 2022. 河南申家沟岩画谷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J]. 矿产勘查, 13(10): 1568‒1575.

    • 舒良树 . 2012.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 地质通报, 31(7): 1035‒1053.

    • 王重歌, 李俊磊, 张绪教, 袁晓宁, 张向格, 王一凡, 王凯雅, 刘心兰, 饶昊舒, 刘江, 侯恩刚 . 2023. 拟建的青海化隆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评价[J]. 现代地质, 37(2): 512‒528.

    • 王璐琳, 朱青峰. 2023. 内蒙古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学意义[J]. 现代地质, 37(4): 1075‒1088.

    • 张驰, 张宏锋, 吴锦泽 . 2023. 南岭国家公园生态游憩资源承载力评价[J]. 环境生态学, 5(11): 53‒56, 66.

    • 张国庆, 田明中, 刘斯文, 耿玉环, 郭婧. 2009.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以及评价方法[J]. 山地学报, 27(3): 361‒366.

    • 张金泉 . 2017.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